关于征求《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应用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发布时间:2018-12-25 11:09:37 共阅读:648次
1.0.1 为提高建筑保温工程的防火要求和使用耐久性,推广应用具有良好防火性能和保温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是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需要。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具有质轻、保温、隔热、防火、耐久、与基层粘结力强等优点,是实现建筑保温节能和防火安全的较好产品。为规范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及防火隔离带的工程应用,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条规定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采用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或防火隔离带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既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可参照执行。
1.0.3 本条界定了本标准与其它标准之间的联系。由于建筑节能工程涉及到设计、施工、验收以及材料等很多方面,还与多个相关专业交叉,故提出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本条指出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以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为保温隔热材料,在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上下表面铺贴玻璃纤维网格布,并用喷涂、辊涂、浸浆或者刮浆的方式在发泡水泥保温板的上下表面涂刷聚合物胶浆增强层而制成。
2.0.3本条说明了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的定义及基本构成。
2.0.9~2.0.19 本条表述了用于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的基本组成材料。
3基本规定
3.0.2从系统的安全性考虑,本条规定强调,宜采用涂料、饰面砂浆或柔性饰面砖等轻质饰面材料。若选用面砖饰面时,应按照国家、行业及地方现有相关文件的要求及规定设计使用。
3.0.3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对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和墙体的耐火极限均有明确的规定,应遵照执行。
3.0.4 建筑保温系统的性能是由系统各组成材料及配件的配套性和相容性决定的。为保证工程质量,明确质量责任,应由系统供应方完成对系统、组成材料、以及组成材料之间的匹配性能的各种测试,提供全部材料和配件,并对系统性能负责。因此,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组成材料及配件由系统供应方统一供应。这也避免了在工程产生质量问题时,各材料供应方互相推诿责任,建设方不易追究责任的问题。
4性能要求
4.1系统性能
4.1.1 表4.1.1-1涉及为满足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基本规定和整体要求,需要对外墙保温系统性能进行控制和检验项目的要求,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主要参考了《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bi'zao》JGJ 144相关规定,并结合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实际应用情况给出的。
耐候性试验是对大尺寸的外保温工程进行的加速气候老化试验,是检验和评价外保温系统质量的最重要的试验项目。耐候性试验与实际工程有着很好的相关性,能很好地反应实际外保温工程的耐候性能。
4.2材料性能
4.2.1 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是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的关键性材料,按照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芯材干表观密度的不同分为A型和B型。本条对A型和B型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各项性能指标做出了具体规定。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导热系数和力学性能与其干表观密度有关。地面保温系统保温层宜选用B型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
在测试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性能时,应将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增强面切除或打磨3~5mm制成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再制取相应的试样进行测试。
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面密度增加值提出要求,是为了防止增强层厚度过厚,导致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自身重量太大。
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体积吸水率提出要求,是防止抹面层裂缝使水分进入保温层而影响其保温效果和强度降低给出的。
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规格尺寸允许偏差提出要求:一是防止因保温板尺寸过大而导致保温板在施工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破坏;二是为了建筑施工时操作方便;三是防止因保温板尺寸过大而导致保温板在粘结过程中发生虚粘现象,从而降低保温板与基层的粘结面积。
4.2.6~4.2.7 增强网为外保温系统抹面层的增强材料,主要作用是:改善抹面层的机械强度,保证饰面层的抗力连续性,分散面层的收缩压力和保温应力,避免应力集中,抵抗自然界温、湿度变化及意外撞击所引起的面层开裂。由此增强网在外保温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所以选用符合标准要求的增强网也是保证外保温系统综合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4.2.8 本条要求涂料(饰面砂浆)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采用的腻子必须是符合性能要求的柔性耐水腻子。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个严格要求,结果给系统保护层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
4.2.15 本条对锚固件的材料种类和性能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在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中,锚固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功能组件,可提高系统的额外安全性。
5设计
5.2构造设计
5.2.2 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外保温厚抹灰系统的基本构造及加强网要求参考现行国家标准JGJ 14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和JC 623《钢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芯板》;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厚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使用于墙体自保温系统热桥部位,可较好地解决墙体自保温系统热桥部位保温层与填充墙的抹面层一致的构造问题。
5.2.9由于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干表观密度较大,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故设置支撑托架。
5.2.10 本条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与基层的连接方式做出要求,其中:
2规定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与基层的粘贴面积不小于60%,是保证系统耐久性、安全性的重要技术措施。
5.2.12本条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抹面层中增强网的铺设做出要求,其中:
5在勒脚、变形缝等系统工程施工收口部位应按照本规定进行翻包处理,主要是加强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边角部位的粘贴,防止虚粘,防止保温板边缘产生破损或开口,影响节能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有利于后续的防水施工。
5.2.11阐述了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保温工程中锚栓的设置及注意事项。
5.2.14 对厚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抹面层平均厚度的要求,主要是参照《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220及《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的相关规定给出的。
5.2.15 分格缝设置、处理不当,可能引起面层开裂,成为水侵入通道,从而造成面层局部空鼓、脱落。
5.2.20防火隔离带主要起着隔断燃烧和阻止火势在外墙外保温系统中蔓延的构造作用。防火隔离带必须有一定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必须与基层进行全面积粘贴,火灾发生时不易脱落、失效。
5.3热工设计
5.3.2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热工性能指制作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所使用的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热工性能。
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使用的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在绝干状态下,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但吸水后,其导热系数会增加,保温效果有所降低,因此对其导热系数、蓄热系数设计值进行修正。
6施工
6.1一般规定
6.1.1 建筑节能施工方案是指导整个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质量的基本手段。方案应经施工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报项目监理机构,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同意后实施。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同时要求操作人员应经专业培训,达到相应的操作技术水平和岗位要求。
6.1.7样板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和评判其质量与工艺状况,还可以对材料、做法、效果等进行直接检查,并可以作为验收的参照实物标准,也是对作业人员技术交底过程。
6.2外墙保温工程
6.2.12现场配制的材料由于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其质量较难保证。本条规定主要是为防止现场配制的随意性,要求必须由专人按配合比配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6.2.15锚固件主要用于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对确保外墙保温工程的安全性、整体性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对锚栓的规格、进入结构的深度及布置方式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6.3屋面、地面保温工程
7验收
7.1一般规定
7.1.2本条规定了外保温工程验收的顺序,是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规定的节能保温工程质量验收的程序性要求。
7.1.3 本条规定本系统在节能保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的隐蔽工程验收内容,以规范隐蔽工程验收。当施工中出现本条未列出的内容时,应在施工方案中对隐蔽工程验收内容加以补充。需要注意,本条要求隐蔽工程验收不仅应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还应有必要的图像资料。
7.1.4 当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较大,出现需要划分检验批时,检验批的划分可按本条规定进行。当情况较为特殊时,检验批的划分也可根据方便施工与验收的原则,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建设)单位共同商定。
7.2外墙保温工程
主控项目
7.2.1 外墙保温工程使用的材料的品种、规格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不能随意改变和替代。在材料进场时通过目视和尺量、称重等方法检查,并对其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确认。检查数量为每种材料按进场批次每批次随机抽取3个试样进行检查。当能够证实多次进场的同种材料属于同一生产批次时,可按该材料的出厂检验批次和抽样数量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应扩大抽查数量,最终确定该批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7.2.3本条列出了外墙保温工程采用的保温材料、粘结材料、抹面材料和增强锚固材料等进场复验的具体项目。复验的试验方法应遵守相应产品的试验方法标准。复验指标是否合格应依据设计要求和产品标准判定。复验抽样频率为:同一厂家的同一种类产品(不考虑规格)应至少抽样复验3次。当单位工程建筑面积超过20000m2时应抽查6次。不同厂家、不同种类(品种)的材料均应分别抽样进行复验。所谓种类,是指材质或材料品种。复验应为见证取样送检,由具备见证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
7.2.4 为了保证外墙保温工程质量,需要对基层表面进行处理,然后进行保温层施工。基层表面处理对于保证安全和节能效果很重要,由于基层表面处理属于隐蔽工程,施工中容易被忽略,事后无法检查。本条强调对基层表面进行的处理应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以满足保温层施工工艺的需要。并规定施工中应全数检查,验收时则应核查所有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7.2.8本条所指的门窗洞口四周墙侧面,是指窗洞口的侧面,即与外墙面垂直的4个小面。这些部位容易出现热桥或保温层缺陷。对于外墙和毗邻不采暖空间墙体上的上述部位,以及凸窗外凸部分的四周墙侧面和地面,均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断热桥或节能保温措施。当设计未对上述部位提出要求时,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建设或监理单位联系,确认是否应采取处理措施。
一般项目
7.2.9 在出厂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外保温工程用材料与构件的外观如棱角、表面等容易损坏,其包装容易破损,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材料的性能。如:包装破损后材料受潮,运输中出现破损等,这类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7.2.10增强网的铺贴属于隐蔽工程,其质量缺陷完工后难以发现,故施工中应加强管理和严格要求。
7.2.12 保温板接缝合理,可有效避免热桥和裂缝产生。
7.2.13 本条主要针对容易碰撞、破损的保温层特殊部位要求采取加强措施,防止被损坏。具体防止开裂和破损的加强措施通常由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7.3屋面保温工程
主控项目
7.3.2在屋面保温隔热工程中,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指标直接影响到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强度影响到保温层的施工质量,燃烧性能是防止火灾隐患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对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强度及燃烧性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必须符合节能设计要求、产品标准要求以及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要求。应检查材料的合格证、有效期内的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所代表的规格、型号和性能参数是否与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相符,并重点检查进场复验报告,复验报告必须是第三方见证取样,检验样品必须是按批量随机抽取。
7.3.3为了保证用于屋面保温材料的质量,避免不合格材料用于屋面保温工程,参照常规建筑工程材料进场验收办法,对进场的屋面保温材料由监理人员现场见证随机抽样送有资质的试验室复验,复验内容主要包括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强度,复验结果作为屋面保温工程质量验收的一个依据。
7.3.4 影响屋面保温隔热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以外,另一重要因素是保温隔热材料的厚度、敷设方式以及热桥部位的处理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保温隔热材料的热工性能和厚度、敷设方式均达到设计标准要求,其保温隔热效果也基本上能达到设计要求。因此,除了在第7.3.2条对保温隔热材料的热工性能进行控制外,本条要求对保温隔热材料的厚度、敷设方式以及热桥部位也按主控项目进行验收。
检查方法:对于保温隔热层的敷设方式、缝隙填充质量和热桥部位采取观察检查,检查敷设的方式、位置、缝隙填充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可采取钢针插入后用尺测量,也可采取将保温层切开用尺直接测量。具体采取哪种方法由验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
7.4地面保温工程
7.4.10 保护层是防止保温层受到外力破坏及控制地面开裂的重要构造,施工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
1.0.2本条规定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采用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或防火隔离带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既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可参照执行。
1.0.3 本条界定了本标准与其它标准之间的联系。由于建筑节能工程涉及到设计、施工、验收以及材料等很多方面,还与多个相关专业交叉,故提出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本条指出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以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为保温隔热材料,在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上下表面铺贴玻璃纤维网格布,并用喷涂、辊涂、浸浆或者刮浆的方式在发泡水泥保温板的上下表面涂刷聚合物胶浆增强层而制成。
2.0.3本条说明了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的定义及基本构成。
2.0.9~2.0.19 本条表述了用于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的基本组成材料。
3基本规定
3.0.2从系统的安全性考虑,本条规定强调,宜采用涂料、饰面砂浆或柔性饰面砖等轻质饰面材料。若选用面砖饰面时,应按照国家、行业及地方现有相关文件的要求及规定设计使用。
3.0.3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对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和墙体的耐火极限均有明确的规定,应遵照执行。
3.0.4 建筑保温系统的性能是由系统各组成材料及配件的配套性和相容性决定的。为保证工程质量,明确质量责任,应由系统供应方完成对系统、组成材料、以及组成材料之间的匹配性能的各种测试,提供全部材料和配件,并对系统性能负责。因此,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组成材料及配件由系统供应方统一供应。这也避免了在工程产生质量问题时,各材料供应方互相推诿责任,建设方不易追究责任的问题。
4性能要求
4.1系统性能
4.1.1 表4.1.1-1涉及为满足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基本规定和整体要求,需要对外墙保温系统性能进行控制和检验项目的要求,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主要参考了《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bi'zao》JGJ 144相关规定,并结合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实际应用情况给出的。
耐候性试验是对大尺寸的外保温工程进行的加速气候老化试验,是检验和评价外保温系统质量的最重要的试验项目。耐候性试验与实际工程有着很好的相关性,能很好地反应实际外保温工程的耐候性能。
4.2材料性能
4.2.1 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是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的关键性材料,按照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芯材干表观密度的不同分为A型和B型。本条对A型和B型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各项性能指标做出了具体规定。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导热系数和力学性能与其干表观密度有关。地面保温系统保温层宜选用B型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
在测试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性能时,应将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增强面切除或打磨3~5mm制成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再制取相应的试样进行测试。
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面密度增加值提出要求,是为了防止增强层厚度过厚,导致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自身重量太大。
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体积吸水率提出要求,是防止抹面层裂缝使水分进入保温层而影响其保温效果和强度降低给出的。
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规格尺寸允许偏差提出要求:一是防止因保温板尺寸过大而导致保温板在施工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破坏;二是为了建筑施工时操作方便;三是防止因保温板尺寸过大而导致保温板在粘结过程中发生虚粘现象,从而降低保温板与基层的粘结面积。
4.2.6~4.2.7 增强网为外保温系统抹面层的增强材料,主要作用是:改善抹面层的机械强度,保证饰面层的抗力连续性,分散面层的收缩压力和保温应力,避免应力集中,抵抗自然界温、湿度变化及意外撞击所引起的面层开裂。由此增强网在外保温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所以选用符合标准要求的增强网也是保证外保温系统综合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4.2.8 本条要求涂料(饰面砂浆)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采用的腻子必须是符合性能要求的柔性耐水腻子。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个严格要求,结果给系统保护层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
4.2.15 本条对锚固件的材料种类和性能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在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中,锚固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功能组件,可提高系统的额外安全性。
5设计
5.2构造设计
5.2.2 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外保温厚抹灰系统的基本构造及加强网要求参考现行国家标准JGJ 14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和JC 623《钢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芯板》;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厚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使用于墙体自保温系统热桥部位,可较好地解决墙体自保温系统热桥部位保温层与填充墙的抹面层一致的构造问题。
5.2.9由于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干表观密度较大,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故设置支撑托架。
5.2.10 本条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与基层的连接方式做出要求,其中:
2规定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与基层的粘贴面积不小于60%,是保证系统耐久性、安全性的重要技术措施。
5.2.12本条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抹面层中增强网的铺设做出要求,其中:
5在勒脚、变形缝等系统工程施工收口部位应按照本规定进行翻包处理,主要是加强对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边角部位的粘贴,防止虚粘,防止保温板边缘产生破损或开口,影响节能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有利于后续的防水施工。
5.2.11阐述了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保温工程中锚栓的设置及注意事项。
5.2.14 对厚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抹面层平均厚度的要求,主要是参照《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220及《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的相关规定给出的。
5.2.15 分格缝设置、处理不当,可能引起面层开裂,成为水侵入通道,从而造成面层局部空鼓、脱落。
5.2.20防火隔离带主要起着隔断燃烧和阻止火势在外墙外保温系统中蔓延的构造作用。防火隔离带必须有一定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必须与基层进行全面积粘贴,火灾发生时不易脱落、失效。
5.3热工设计
5.3.2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热工性能指制作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所使用的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热工性能。
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使用的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在绝干状态下,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但吸水后,其导热系数会增加,保温效果有所降低,因此对其导热系数、蓄热系数设计值进行修正。
6施工
6.1一般规定
6.1.1 建筑节能施工方案是指导整个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质量的基本手段。方案应经施工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报项目监理机构,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同意后实施。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同时要求操作人员应经专业培训,达到相应的操作技术水平和岗位要求。
6.1.7样板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和评判其质量与工艺状况,还可以对材料、做法、效果等进行直接检查,并可以作为验收的参照实物标准,也是对作业人员技术交底过程。
6.2外墙保温工程
6.2.12现场配制的材料由于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其质量较难保证。本条规定主要是为防止现场配制的随意性,要求必须由专人按配合比配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6.2.15锚固件主要用于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对确保外墙保温工程的安全性、整体性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对锚栓的规格、进入结构的深度及布置方式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6.3屋面、地面保温工程
7验收
7.1一般规定
7.1.2本条规定了外保温工程验收的顺序,是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规定的节能保温工程质量验收的程序性要求。
7.1.3 本条规定本系统在节能保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的隐蔽工程验收内容,以规范隐蔽工程验收。当施工中出现本条未列出的内容时,应在施工方案中对隐蔽工程验收内容加以补充。需要注意,本条要求隐蔽工程验收不仅应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还应有必要的图像资料。
7.1.4 当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较大,出现需要划分检验批时,检验批的划分可按本条规定进行。当情况较为特殊时,检验批的划分也可根据方便施工与验收的原则,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建设)单位共同商定。
7.2外墙保温工程
主控项目
7.2.1 外墙保温工程使用的材料的品种、规格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不能随意改变和替代。在材料进场时通过目视和尺量、称重等方法检查,并对其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确认。检查数量为每种材料按进场批次每批次随机抽取3个试样进行检查。当能够证实多次进场的同种材料属于同一生产批次时,可按该材料的出厂检验批次和抽样数量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应扩大抽查数量,最终确定该批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7.2.3本条列出了外墙保温工程采用的保温材料、粘结材料、抹面材料和增强锚固材料等进场复验的具体项目。复验的试验方法应遵守相应产品的试验方法标准。复验指标是否合格应依据设计要求和产品标准判定。复验抽样频率为:同一厂家的同一种类产品(不考虑规格)应至少抽样复验3次。当单位工程建筑面积超过20000m2时应抽查6次。不同厂家、不同种类(品种)的材料均应分别抽样进行复验。所谓种类,是指材质或材料品种。复验应为见证取样送检,由具备见证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
7.2.4 为了保证外墙保温工程质量,需要对基层表面进行处理,然后进行保温层施工。基层表面处理对于保证安全和节能效果很重要,由于基层表面处理属于隐蔽工程,施工中容易被忽略,事后无法检查。本条强调对基层表面进行的处理应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以满足保温层施工工艺的需要。并规定施工中应全数检查,验收时则应核查所有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7.2.8本条所指的门窗洞口四周墙侧面,是指窗洞口的侧面,即与外墙面垂直的4个小面。这些部位容易出现热桥或保温层缺陷。对于外墙和毗邻不采暖空间墙体上的上述部位,以及凸窗外凸部分的四周墙侧面和地面,均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断热桥或节能保温措施。当设计未对上述部位提出要求时,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建设或监理单位联系,确认是否应采取处理措施。
一般项目
7.2.9 在出厂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外保温工程用材料与构件的外观如棱角、表面等容易损坏,其包装容易破损,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材料的性能。如:包装破损后材料受潮,运输中出现破损等,这类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7.2.10增强网的铺贴属于隐蔽工程,其质量缺陷完工后难以发现,故施工中应加强管理和严格要求。
7.2.12 保温板接缝合理,可有效避免热桥和裂缝产生。
7.2.13 本条主要针对容易碰撞、破损的保温层特殊部位要求采取加强措施,防止被损坏。具体防止开裂和破损的加强措施通常由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7.3屋面保温工程
主控项目
7.3.2在屋面保温隔热工程中,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指标直接影响到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强度影响到保温层的施工质量,燃烧性能是防止火灾隐患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对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强度及燃烧性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必须符合节能设计要求、产品标准要求以及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要求。应检查材料的合格证、有效期内的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所代表的规格、型号和性能参数是否与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相符,并重点检查进场复验报告,复验报告必须是第三方见证取样,检验样品必须是按批量随机抽取。
7.3.3为了保证用于屋面保温材料的质量,避免不合格材料用于屋面保温工程,参照常规建筑工程材料进场验收办法,对进场的屋面保温材料由监理人员现场见证随机抽样送有资质的试验室复验,复验内容主要包括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强度,复验结果作为屋面保温工程质量验收的一个依据。
7.3.4 影响屋面保温隔热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以外,另一重要因素是保温隔热材料的厚度、敷设方式以及热桥部位的处理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保温隔热材料的热工性能和厚度、敷设方式均达到设计标准要求,其保温隔热效果也基本上能达到设计要求。因此,除了在第7.3.2条对保温隔热材料的热工性能进行控制外,本条要求对保温隔热材料的厚度、敷设方式以及热桥部位也按主控项目进行验收。
检查方法:对于保温隔热层的敷设方式、缝隙填充质量和热桥部位采取观察检查,检查敷设的方式、位置、缝隙填充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可采取钢针插入后用尺测量,也可采取将保温层切开用尺直接测量。具体采取哪种方法由验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
7.4地面保温工程
7.4.10 保护层是防止保温层受到外力破坏及控制地面开裂的重要构造,施工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
版权所有:重庆天合首创建材有限公司 备案号:渝ICP备20171130-1号 技术支持:重庆智搜科技